查看原文
其他

湖南辰溪县 | 传承千年的制陶技艺,岁月沉淀后的“我手塑我心”

新小志 新县志
2024-09-05


图源:彭本胜

-辰溪土陶-
即将消失的手工艺岁月沉淀后的“我手塑我心”



当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机械化作业成为陶器制造业高效率的追求。


训练时间长、费劲儿、产量低、极易出错……这些关于手工制陶可能出现的问题,成了大多数手工制陶厂衰败的原因。


然而,即便面临机械化制陶带来的行业冲击,身处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的制陶匠人们,也依然在坚持着手工制陶的那一份精致。


制作陶壶 BY 彭本胜


手工练泥坯件气孔率大,泥料的比重小,烧成后制品的收缩、变形率小,器表的肌理效果和光泽质感,要比机械制作精细得多。


当人人都在害怕赶不上潮流时,辰溪县的匠人们选择了慢下来,去打磨极致……



//////////辰溪,千年制陶史


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类制陶的历史可以向前追溯至石器时代。


而辰溪县的制陶史,则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


辰溪风光 BY 政府官网


辰溪制陶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的非金属矿有陶土、高岭土、紫砂岩等,仅地表储量就高达20亿吨以上。全县80%的乡镇都有丰富的紫砂页岩和陶土资源,厚度大,开采成本低。


1993年12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辰溪县火马冲镇松溪口贝丘文化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该遗址的遗物以陶器为主,种类有罐、釜、钵、盆、簋、盘等,纹饰则流行凤鸟纹、羽翼图案和祭祀场景。


松溪口贝丘文化遗址陶纹拓片 BY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据学者们估计,遗址早期距今约7400年前后。比起后来2006年发掘的台坎大地史前贝丘遗址的年代还要更早一些。


这自远古而来的制陶技艺,让辰溪县的制陶早早有了模样。


辰溪县制陶业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据传,明代末年,贵州十余瑶民为了躲避战乱,顺锦江河而下,落脚于辰溪县潭湾镇报木洞一带建窑开坊。他们带来的釉和坯体的配方,填补了当时辰溪县陶器无釉的空白。


沿山而建的龙窑 BY 彭本胜


原料浸泡、和匀、坯体、堆码,用时切割成泥块放在车上,车盘旋转拉坯造型,凉干后再进行整形,用木棰外打成花纹,风干后上釉再风干,成批入窑堆码。
刘承泽


而在这繁琐的制陶工序之后,每20吨的陶器烧制,还需要燃烧50担的木柴,和长达60个小时的不能熄火。


在古代陆路交通建设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由沅江和辰水两大交流汇聚的辰溪县,水路交通十分发达,辰溪陶瓷从这些水道送往各地。


沅江晚霞 BY 蒋传宽


到了抗战时期,战争蔓延到长江中部。“中国最古老的陶瓷工业地醴陵丢失,铜官遭到蹂躏”,辰溪制陶业一时又发展了起来。


大量难民、伤兵涌入辰溪,国民政府部分机关、大学、兵工厂、水泥厂、野战医院、海军司令部迁入辰溪,辰阳镇及周边人口猛增至三万人以上。

刘承泽


大量人口的进驻,推动了辰溪制陶业的发展。《湖南国民日报》就曾登载过关于辰溪的窑货厂的文章,报导了当时的盛况。


火炉、菜坛子、油盐罐等畅销川东、黔西、湘西等50个多个县市,单单下属的一个村子,就有十五个从事制陶工业的人家。


即便是以户为单位,许多辰溪人家都搭建起了土窑生产,每天总有往返船只装载辰溪土陶运向外地,由于产品经久耐用,依然供不应求。


土窑 BY 彭本胜


就是在这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以传统手工拉坯成形,自然干燥,上土釉,古龙窑烧制,这数百年来亘古不变的流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精雕细琢的制陶匠人们。


现年42岁的制陶师傅刘黑姑,祖上三代就是以做窑货为生,由此可见其中传承。


到了如今,科技飞速发展,但手工制陶业也仍是个苦力活,也更是技术活。


BY 刘文华


火力和温度的控制全凭烧窑工的经验,火头过了,窑货变型;火力不足成不了陶,是废品。


想做什么,只要心里构想好,就能做出来!”坚持了37年手工制陶的陶艺师傅刘明贵,面对工序的繁琐,仍然对手工制陶保留有极大的热情。


刘明贵在拉胚 BY 微辰溪


“我15岁就开始制陶了,家里爷爷和爸爸都是从事这行,我从小耳濡目染,学得很快。”前些年窑厂进行了煤改气改造,现在窑炉的温度比以前好控制很多,这解了刘师傅的一大心病。

“父亲做陶艺做到80多岁,我也一样会坚守。”刘师傅说。


//////////
辰溪,面临市场的挑战

解放后,辰溪制陶业开始进入规模化生产。

1956年2月,辰溪县锦江区陶器生产合作社成立。45人入社,每年可产日用陶器14万件;1958年11月,成立地方国营辰溪陶器厂。年底职工93人,每年生产各种陶器产品75.3万件;1971年1月,重组辰溪县陶器生产合作社;1984年12月,更名辰溪县陶瓷厂;1988年底,全厂职工为88人,年产日用陶器30万件。1995年,国家政策性质的银行转变成了商业性质的银行,往日靠贷款过日子的企业纷纷倒闭,唯有陶瓷厂仍产销兴旺。


进入21世纪,塑料玻璃制品开始仿制陶瓷,加上辰溪陶瓷业因为资金短缺和技术滞后,工人待遇待遇低,已开始被其他地方做大做强的陶瓷企业,占据了陶瓷的消费市场。


BY 湘西徐锋


成本高,利润低,从和泥到做成一件成品,要经过十多道工序,辰溪的陶瓷产业正在成为一个微利行业。


在陶瓷厂风光的时候,还是国营单位,现在解体分散到户后,很多工人已另谋生路。


BY 湘西徐锋


即便是现在开采陶泥不再是用木棒敲碎,而是改用推土机采泥和机器筛选,年轻人们也似乎不太愿意去碰这些苦力又挣不了大钱的活儿。


如今,留在牛溪陶瓷厂的制陶师傅们,家门上依然如惯例贴着木板画的门神,据说可以招财、镇邪、保平安。


门神 BY 湘西徐锋


师傅们也都和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着祖上传下来的家业。


有些拉胚机都还是手动的,一根棍子搅着转盘转几圈,土堆就能出个形状。


“土车、土窑、土八路,精工、精做、出精品。”师傅们看着简陋的器具,总是开玩笑着说。


陈秀满 BY 湘西徐锋


陈秀满是个陶艺家,也是泸溪县白沙小学的美术老师。时不时会到牛溪陶瓷厂来静心创作陶艺,吃住都在陶艺师傅们的家里。


他与师傅们关系很好,在每家的陶棚里都做的有作品。而正是因为他,牛溪陶瓷厂的技艺能成为小学课堂上的一门实践手工课和艺术鉴赏课。



//////////
辰溪,唤醒沉睡的陶艺

2009年,辰溪县委、县政府在充分的资源排查、广泛的市场调研以及详细的技术考察的基础上,慎重作出了“把辰溪打造成以陶瓷为主要产业,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中国西部陶都,努力开发陶瓷文化旅游业”的战略决策。


在此之后的辰溪县,正在凭借着自身的努力,渐渐地唤起沉睡着的陶艺资源。


在上或许是政策的扶持,在下却是辰溪陶艺人的持久地努力。


外出学习先进陶艺技术,又重返家乡的伍爱民,经过十几年的技术磨练,他的作品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中荣获金奖,在湖南省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中获金奖1次,银奖2次,铜奖2次。


BY 伍爱民


十几岁时就在陶瓷厂摸爬滚打的陶艺师刘明念,也把自己的作品销售到了海外。


刘明念作品 BY 湘西徐锋


在牛溪陶瓷厂里,在摆放着待烧制的硕大的陶罐中间,时常会出现一些小小的陶人、陶杯,这是师傅们的小孩儿自己亲手捏制,偷偷放上去,等着一起烧制的玩具。


陶人、陶杯 BY 湘西徐锋


怕被大人们发现,小孩子们只能捏得小一点,再小一点。


但这,似乎就在小孩子的无心调皮之间,看到了辰溪手工制陶的希望……


本期推荐手工粗陶


陶艺,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
是水和泥浓缩的生命
是岁月永恒的文化印证  
陶制的大水缸、米缸、坛坛罐罐
记忆中它们是粗糙的,却也是温暖的

-END- 

文  编辑 丨新小志
参考 | 《辰溪土陶的前世今生,即将消失的手工艺》等
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想发现更多大美中国县域的内容赶紧星标 置顶我~




新小志微信


扫描二维码加入我们

加入【新县志微信群】,一起去挖掘和探讨那些县未被发现之美吧!





新县志,
优晟文化与羊晚集团生活传媒公司联合打造的内容平台
用全新视角带你领略中国各个县的风土人情,
带你探索中国未现之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县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